close

誰的城市風景

信報財經新聞  2010-10-23

版面/版頁:讀者之聲/P13 

何彩滿

在海外工作,每次回台都變得短暫匆促。但近幾次,經過我的家鄉台中,有不少處的景象,特別是所謂新市區與中港路一帶,真把我嚇壞了。大批大批的土地,被幾個所謂民間業者因為「自辦重劃」圈圍起來,準備再重新「規劃與開發」。這座屬於我的城市,未來風貌會是怎樣呢?

回顧過往,台中市從曾文坡擔任市長開始,就是一連串的都市重劃案。市民談論台中市的方式,也從區位(例如中區、西區)變成用重劃期數(比如七期、九期)來討論。近三十年來還有不少位市長,不論在任或是卸任後,還跟重劃弊案扯上關連。由此可見,「重劃」不僅攸關居民生活,還與政治人物的施政方針息息相關。對台中市來講,彷彿城市的成長動力來自於土地不斷地規劃與開發。即使現任市長胡志強也不脫這樣的思維方式。

近期天下雜誌曾經訪問胡志強市長,要求市長說明,台中市需要那麼多都市土地嗎?市長回答,曾經有規劃,卻不允許人家開發,對台中市不公平。胡市長的要點有二,一是因為市場機制;其次則是因為全球競爭的關係。我們就從「市場機制」與「全球競爭」來思考一下,「城市」照此原則發展下去,好嗎?

民國八十五年的新新聞一篇報導,已經指出以空地率和空屋率來看,台中市已經處於「過度重劃」狀況。換句話說,目前的胡志強時期,則是進入「開發」階段,儘管台中住宅供給率超過120%以上。以台中市14個開發單元為例,已經有9個單元由「民間」自辦重劃,雖然市府也強調未來的重劃工作,會朝「融合都市景觀、體現都市特色、古蹟保護及活力都會等方向發展」。但是我們能夠期待這些民間自辦重劃者,能夠考慮文化、特色嗎?若是細看這幾個民間開發案,有不少都打算弄成「大型的購物商場」。

筆者在香港工作幾年,很有居住於「購物商場」的深刻體驗。香港有十八個行政區,除了幾個有特色的老區之外,其餘各區非常相似,或說是百分百的複製,每個區不是李嘉誠就是李兆基的集團開發而成。從生活功能來看,購物商場、電影院、小公園,應有盡有,文至此,是的,老百姓還奢求什麼?但還要留心一點,這些購物商場的小店面,背後收租的就是這些大型開發集團。

我還注意到一個現象,台灣這些大型開發財團,除了原本是建設公司之外,還有不少是製造業轉投資而成立的。如果說,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地租反映了地主和產業資本家共同剝削工人的經濟關係,那麼,現在所體現的狀況,就是地主與產業資本家已經合體了。開發集團所需付出的資金成本呢?業主可以透過股市與銀行聯貸取得,反正銀行利率低。

另外一個問題則是全球競爭,台中市的土地經過幾任市長的規劃與開發,也已經三十年了,到底進入了「收成」階段沒?每個都像是購物商場的開發區,真的可以讓台中變得更有競爭力?曾有專研究城市發展的國際友人到台中一遊,非常關鍵地指出台中的問題,就是點與點之間缺乏有機的連結。這也許也是擴張了30倍的市區面積所要面對的公共成本問題。

2002年因為有感於納莉風災帶給城市的傷害,我曾經撰文投書於中時論壇,以公共電視介紹的法國巴黎與日本古川町為例,說明城市的魅力所在。雖然不易,但是城市的魅力,應該不僅僅只考量市場機制與全球競爭力吧。

作者為港大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m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